安塞姆·基弗 “毁灭与希望”之展
题记:人类在面对一次次战争和灾难,面对亲人离世,家园毁灭是无助与无奈的;但同时却不得不在灾难面前重新燃起希望,就像安塞姆·基弗作品展中,斥责历史罪行灰暗的画面下,又给予地平线以希望之光。
一、天津大爆炸如安塞姆·基弗作品的现实写照
高高的地平线,让人感觉无处逃离的黑暗色调,仿佛整个世界都将在浑噩中,被包裹,稀释,而后拭去。荒凉、无助的土地,苍茫、灰暗的天空,给人以难以自释的压力与无助。不经让人联想到近期的天津大爆炸。爆炸已经过去多日,救援工作依然紧张进行中,滚滚浓烟,斑驳凋零的画面,一篇狼藉。
愿逝去的人,在天堂安好!那些焚烧过的土地,黄烟弥漫过的苍穹,都将被寄于美好的祝福,在灾难中,重拾希望!正如安塞姆·基弗作品展中那些勇敢而富有挑衅性的作品,告诉我们要直面那些存在于我们世界中重大而复杂的问题,无论是过去、现在还是未来。
二、现当代艺术展四十年之约,你错过了么?
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所举行的艺术家系列个展虏获了公众的想象力,2014年9月27日年秋天轮到了被为“当代艺术巨人”的安塞姆·基弗来留下属于他的印记。
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索里亚诺(Soriano )与艺术家基弗一起为展览准备了四年之久,展览全面呈现了他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,艺术家与主办单位对此次展览的用心与认真可见一斑。
在这所拥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里,人们安静的走过那些巨大的画幅与摆置前,在白色静谧的背景色里,细细端详抽象和具象、幻觉和物质性的艺术品。每个微小的细节,隐约都能窥测到作者的情绪,让我们不得不停下匆匆向前的脚步,对时间,对历史,对人类,再次思考,同时,又不得不反省自我,重新审视整个世界,正视走过的每一步,为未来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这位来自于1945年出生于二战结束前伟大艺术家在不停的自我思考。他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和德国历史、文化和神话,在作品中直言不讳的揭露了德国历史文化过去的黑暗一面,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,助其复兴。他画了大量希特勒时期的或被劫掠地区的废墟,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,基弗也常常被视作"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"。
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校长克里斯多弗·勒·布朗( Christopher Le Brun)所说:“基弗使得历史画重新成为一了一个重要的主题,他的视角独特且有力,用他特有的艺术语言将对于社会与历史问题的反思表现了出来。他几乎为欧洲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。”
基弗的作品的材质,别具一格,匠心独运,主要材料是碎玻璃、干花、油彩、钢铁、铅、灰烬、感光乳剂、石头、树叶等,作品尺幅巨大,有时加入拼贴元素,混杂着对历史创伤的哀悼和文化、历史、社会强烈的烦死和追问,呈现出晦暗和几近压抑、带有破坏性的风格,这类绘画往往分量不轻,在展出时画廊的墙壁都需要重新加固。
三、安塞姆·基弗与戏剧
巴士底国家歌剧院成立20周年纪念演出,是经过历时一年半策划的新类型剧目《初始》的全球首演,谁都没想到,这次20周年纪念演出的总导演是安塞姆·基弗(Anselm Kiefer)。
他把舞台上活生生的人,当做雕塑与创造的材料,同时,将舞台上的材料变的和人一样生动。
这位出生于1945年法德边境小城多瑙艾辛根的基弗,被看作当今国际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
四、《一千朵花盛开》——基弗的中国情愫
安塞姆·基弗2000年创作了作品《一千朵花盛开》,他坦言,灵感来自毛泽东的“百花齐放”。并称读过很多毛泽东的书,事实上,在百花齐放的背后,并不是正真的花,而是政治运动的牺牲者,基弗感慨,毛泽东的诗歌中,有美的一面,他是个诗人。
安塞姆·基弗曾经用三个月时间穿越中国,从北京到西安,并走过丝绸之路南边一线抵达巴基斯丹和印度,希望有机会能再中国办展览。希望基弗的画展早日登陆中国,让我们一睹大师的风采,为我们带来一场头脑风暴,感受基弗作品把时间融入艺术的魅力!
《卫报》资深艺术专栏作家Jonathan Jones评论道,“在这一年中有许多令人大开眼界的已故大师的展览,但是欣赏一位在世艺术巨匠的作品却是另一回事。他既严肃又有趣,让人觉得我们时代真的非常具有创造性。”正是这份对人类的思考的执着,以及艺术家无尽的想象力的表现,被《卫报》评为2014年最佳展览Top10之一。
文章参考自99艺术网等相关网站,特此鸣谢!
本文由一百一万编辑整理,版权归属原作者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扫描二维码,关注一百一万微信订阅号!